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区别与联系(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内容广告上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 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A版)整理了12个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其设计框架包括内容与内容分析、目标与目的分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目标检测设计等。下面,以《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 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A版)教学设计案例中3.1功能的概念和表达为例,运用“教学目标3354教学条件3354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四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教学设计中的“四要素分析法”。

一、目标分析

1.目标

目标是指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达到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变化。案例“3.1功能的概念和表示”的目标如下:

2.目标分析

目标分析对应目标写作,是从可实现、可操作、可测试的角度,分析理解、理解、掌握和体验、体验和探究的意义。案例“3.1功能的概念和表达”的客观分析如下:

二、条件分析

条件分析可分为学习认知条件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学习认知条件分析

设计者根据教学经验、数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思维发展理论,预测本节教学可能遇到的障碍,并分析产生障碍的原因,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思想基础、方法基础和思维发展基础)。根据教学目标,找出现有基础与目标的差异,分析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给出教学难点。案例“3.1函数的概念和表示”的认知条件分析如下:

2.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应根据问题诊断和分析,确定教学支持条件。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规律。本栏目根据需要设置,重点介绍信息技术的运用。案例“3.1函数的概念和表达”的支持条件分析如下:

三.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以系列问题的形式,从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构建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建构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基本数学思想的领悟过程,突出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

每个问题之后,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给出设计意图。并给出师生活动的前提,以及这种环境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单元设计强调数学的整体性、思维的系统性、思维与方法的一致性、知识生成与发展的逻辑连贯性。四.结果分析

客观测试设计用一定的问题来检验学习效果,以检验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对于每个题目,都要写明检测目标,加强检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案例“3.1函数的概念和表达”的结果分析如下:

内容广告下